观测塔西侧墙壁上,几道新鲜的刮痕在霉斑中格外刺目。程墨白用袖口抹去浮灰,露出用烟头烫出的五个小孔:上三下二,正是地下党表示“危险“的暗记。最下方的孔洞里,塞着半片被血浸透的樱花花瓣——梅机关的处决通知书。
远处传来引擎的轰鸣声。程墨白闪到窗边,看见三辆黑色轿车正沿盘山公路驶来,第二辆车的后窗微微降下,露出半截雪茄的亮光——黎世君的专属标志。他迅速将胶片藏入怀表夹层,却在合上表盖时发现机芯停了,指针永远停在凌晨一点的位置。
塔底传来日语交谈声,伴随着军靴踏碎水洼的声响。程墨白退到旋梯阴影处,听见金属器械碰撞的脆响——是医用担架的组装声。一个沙哑的声音用带着关西腔的日语说:“标本要完整的脑垂体,佐藤大佐特别嘱咐过。“
观测塔的铁门被踹开时,程墨白正从通风管道滑出。生锈的管道在他手臂上刮出数道血痕,但最疼的是右肩——那里还留着三个月前在北平执行任务时的枪伤。落地时他踩到个软绵绵的东西,低头看见是只被拧断脖子的信鸽,腿上铝管里的纸条只剩烧焦的边角。
观测塔北麓的松林在雨中沙沙作响,像无数冤魂的窃窃私语。程墨白借着雷声掩护穿过灌木丛,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。扒开腐烂的松针,露出半截警用皮带扣器划得面目全非。
皮带下方的泥土异常松软。程墨白徒手挖了不到半尺,就触到个冰凉的金属物体。那是把手术剪刀,刃口还粘着淡黄色的组织液。剪刀下压着张被血浸透的纸条,阿福熟悉的笔迹已经晕染开,但还能辨认出“标本非人...注射...变异“等字样。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纸条背面印着的指纹——不是人类的圆形指纹,而是某种诡异的放射状纹路。
山脚下突然亮起车灯,光束像探照灯般扫过树林。程墨白将证据塞进贴身口袋,转身时瞥见不远处树杈上挂着块碎布——那是林曼婷常穿的羊绒大衣料子,边缘焦黑,像是被高温灼烧过。布条打结的方式很特别,是标准的特工应急信号:三个死结代表“立即撤离“,两个活结指向东北方向。
雨越下越大,程墨白的皮鞋陷进泥泞。他想起上周在警局档案室看到的“人体实验“绝密文件,当时以为那只是日军的细菌战研究。但现在,阿福留下的线索、诡异的指纹、北平医院的平面图,还有“非人“的警告,所有碎片都指向一个更可怕的真相。
山路上传来狼狗的吠叫,程墨白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。他最后看了眼紫金山观测塔的方向,那里现在亮起了诡异的红光,像是焚化炉的火光,又像是某种未知仪器的指示灯。转身没入雨夜时,他摸到口袋里硬物——是阿福的烟袋里不知何时多出的金属片,上面刻着串数字:19371213。
下关码头的探照灯将货轮照得惨白。程墨白撬开第七个木箱时,腐臭中混着淡淡的鸦片酊味道——这是日军审讯室常用的麻醉剂。阿福蜷缩在干草堆里,蜡制的假指中藏着油纸团,上面的蜂蜡遇热显影出地图。老人肿胀的眼皮被程墨白轻轻拨开,角膜上密布着用特殊药水写就的微型文字:
“陈教授脑前叶切除实验成功,成田大佐计划在北平复制。银杏非人名,乃项目代号。林曼婷身份存疑,其姐林雪实为日方'竹'机关首批'帝国孤儿'。“
程墨白指尖突然触到西装内袋里的象牙袖扣——那是黎世君三天前亲手别在他袖口上的。当时特工头子用拆信刀挑开线头时,刀刃在他脉搏处停留了整整三秒:“小程啊,你这条命,可比汪精卫政府的金圆券还值钱。“
汽笛声骤然响起,佐藤的军刀已抵住程墨白后心。月光下,刀疤脸的特高课长露出猫戏老鼠的笑容:“程桑,黎长官让我转交礼物。“递来的木盒里,躺着半枚带牙印的银杏叶——与陈教授常年夹在教案里的一模一样。
“慢着。“程墨白突然用日语朗声背诵起《万叶集》中的俳句,“月落鸦啼霜满天——佐藤课长可知下一句?“
佐藤军刀微颤,这是日军情报系统接头的暗语后手。程墨白趁机翻开木盒夹层,泛黄的照片上,黎世君正与日特机关长举杯共饮,照片背面是黎世君亲笔批注:“鱼肠逮捕计划,暂缓执行。“
“黎主任说……“程墨白将照片对准探照灯光,背面水印显现特工处密纹,“银杏叶该配苦艾酒。“这是两人上月在中央饭店约定的安全信号,意味着黎世君要保他活过今夜。
佐藤的刀尖垂下半寸,码头广播突然炸响:“全体特工处成员立即返部!周副局长遇刺!“程墨白趁机将银杏叶塞进密码本,封皮上“竹机关“的钢印与黎世君袖扣花纹悄然重合。
警局档案室的煤油灯将程墨白的影子投在墙上,如同受难的十字架。油纸上的地图显示,医院地下三层直通元代太液池遗址。更骇人的是阿福在油纸背面用血写的补充:
“林曼婷锁骨纹身下藏有微型胶卷,系陈教授最后研究成果。银杏计划实为活体脑控实验,周墨海长子为001号试验品。“
突然,林曼婷的香水味混着血腥味袭来。她左腕的绷带渗着血,却将某物塞进程墨白雨靴——那是半张烧焦的出生证明,婴儿脚印旁印着“昭和十二年十二月“的日期,母亲姓名栏赫然写着“林雪“。
审讯室方向传来黎世君标志性的咳嗽声。程墨白摸到出生证明背面用血写的八个字:“孩子活着,在北平“。
民国三十年四月十二日清晨,南京城笼罩在薄雾之中。程墨白推开警局值班室吱呀作响的木门,发现一张烫金请柬静静躺在自己的办公桌上。大红色信封上“程墨白先生台启“几个字墨迹未干,渗透的墨水在纸质上晕开细小的毛刺。他用指尖轻轻摩挲,立刻察觉到信封背面不易察觉的凸起——有人用针尖在夹层里刻了记号。